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笛子演奏--陽光照耀著美麗的塔十庫爾干

中國笛子的由來

笛子最早的前身是一種7000多年前的古笛,可以完整的發出五聲音階。最初笛子的名稱叫滌;到唐代出現了尺八。
笛子由來相傳有二:
《史記》內有「黃帝令伶倫伐嶰谷之竹作管」。但中國古代記載有笛簫混淆現象,所以史記所記載的,不一定是笛。
相傳漢朝時從西域傳入。
一開始,笛子的按孔是均勻排列的。後來為了能夠較為準確的半音,而將右邊二孔的距離增大,左邊二孔和中間二孔的距離減小。為了能夠和樂隊向協調,避免因氣溫變化而引起的音高變化,出現了可以調節管長的笛子(類似於西洋的木管樂器的調音方式),最多可調節1/4個音高。但由於改變音高的同時會改變音色,大多數獨奏家不使用這種笛子。
笛子一開始是沒有膜的。為了使音色明亮,後來用笛竹的薄膜粘貼在孔上。由於這種笛膜容易破碎,有人也使用腸衣膜。這種笛膜雖然耐用,但音色不如前者清脆。結合兩者長處的新笛膜,採自於蘆薈,為現在廣大的演奏家所使用。
到了近代,為了適應新的演奏需要,笛子的音域越來越寬廣。從六孔笛,發展出了七孔、八孔至十孔笛。按孔方式也趨同於木管樂器的演奏技法。另外,新類型的笛子不斷涌現:由於管長的增長,出現了彎管笛;「拉笛」,可以模仿弦樂器的音色;還出現了「口笛」,只用兩個拇指來演奏,擅長模仿鳥類的叫聲。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二胡介紹

二胡介紹

二胡:   二胡國樂中最主要的拉弦樂器,也是胡琴類的最主要的代表樂器,各地的民俗音樂,都常以二胡為伴奏或獨奏之ㄧ,二胡以琴筒、琴杆,琴弓琴弦、琴碼、千斤、琴弓、底托所組成,二胡的琴筒一邊通常以蟒蛇皮覆蓋,一邊則是音窗,琴杆與琴弦,通常是用一條小繩梆在一起,來提高二胡的音色,二胡是藉由琴弦的震動傳遞到琴碼,在由琴碼的震動,傳遞到琴桶內的音窗出聲。二胡的音色悲哀,表現能力強,通常用來演奏一些氣勢龐大、哀傷的音樂。



二胡這個名稱,在南方是專指獨奏用或在國樂隊用的一種,北方人稱為「南胡」,二胡為我國流傳最廣,它廣泛地流傳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以至珠江流域。俗稱胡琴,由於全國各地不同的習慣,也有稱為「二弦」、「嗡子」、和「胡胡」的,名稱雖多,實際上都是同一種樂器。二胡音色優美、表現力強,既能演奏柔和、流暢的曲調,也能演奏跳躍有力的旋律,音色剛柔多變。由於流傳和使用的地區不同,演奏法基本一樣,但都具有不同的演奏風格和濃厚的地方色彩。於獨奏、伴奏、合奏。琴筒 震動膜採用蟒皮,琴筒、琴桿常用紅木、烏木、紫檀木製成。一般採用五弦度定弦,外弦定 a',內弦定 d'。近年改良成功的有八方筒、方圓筒、低調粗弦、 雙千斤二胡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最後的晚餐的秘密

最後的晚餐的秘密



Dan Brown如何解讀

1.耶穌右手邊第一個人物是一個女人,是《聖經》裡的一個妓女「抹大拉的馬利亞 」,Dan Brown認為她就是耶穌的妻子,為耶穌懷了孕




解:門徒約翰在西洋美術史中一直是年輕俊美的人物,在一群男性性徵強烈的門徒中,常會被誤以為是女性,祂善良、溫柔、馴順,這些特質,當然可以是女性的,但也可以是男性的。達文西本身同性戀的性向也特別使他會在性別角色上處理得不同一般畫家。



2.猶大的背後有一個握著刀的手,這隻手不屬於畫中的任何一個人。


 解:收藏在德國的一張手稿「肉身天使」,達文西曾經把一個年輕人物處理成兼具女性乳房及男性陽具的裸體。
其他

1.畫中畫

達文西的名畫「最後的晚餐」又發現新的密碼;義大利的電腦專家佩西,利用鏡子反射原理,重疊原畫的影像,意外發現耶穌身旁站的是一名女子,而非大家以為的門徒約翰,這位意外在畫作中出現的女子,手中還抱著一個嬰兒,專家認為,這母子倆應該就是瑪麗亞和耶穌的小孩「達文西密碼」,引爆「耶穌到底有沒有子嗣」的話題;義大利電腦專家貝奇,在研究達文西的名畫「最後的晚餐」時,突發奇想利用從鏡子裡反射的畫作影像,和
原始的電腦圖檔重疊。

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蒙娜麗莎之謎

蒙娜麗莎之謎



1.眉毛





一張蒙娜麗莎左眼的放大圖像揭示,眉毛處有一個筆觸,而蒙娜麗莎沒有任何眉毛和睫毛,這是不合邏輯的。


失去原因



現在人們看到的蒙娜麗莎畫像年頭已久,最初有睫毛和眉毛的顏料褪色或有人在清潔畫作表面時不小心將蒙娜麗莎的眉毛和睫毛擦掉。



如果你近距離地觀察蒙娜麗莎的眼睛,你能清楚地看到她眼睛周圍的(顏料)裂痕有所消退,那也許能夠解釋,有一天博物館館長或畫作修復人員在清潔畫布時,可能擦掉了她的睫毛和眉毛,」



2.在尋找「眉毛」過程中,還意外的發現,在最初創作時,蒙娜麗莎左手手指的位置和畫作最後畫好時略有不同。這可能與達.芬奇創作《蒙娜麗莎》時所畫模特膝蓋上蓋著的毯子有關係。人們如今所看到的《蒙娜麗莎》上,毯子已被畫家模糊處理掉,但在用高清晰度相機所拍攝的照片上,毯子清晰可見



3.手腕遮掩肚子?

數以千計的畫家都臨摹過蒙娜麗莎的姿勢,但卻沒人發現蒙娜麗莎胳膊姿勢的奧妙,他認為,蒙娜麗莎之所以做出這種姿勢的真正的原因是,她的手腕是為了用毯子遮住她的肚子。

4.蒙娜麗莎的笑容比達芬奇當初所畫的笑容角度略小,她臉的面積也稍稍「縮水」。

5.蒙娜麗莎本人的膚色應該是暖粉色

6.她身後的天空應該是生動的藍色,而不是現在人們所看到的灰綠色。

畫面目前展現出的深綠色背景是500年歲月中,油墨顏色沉澱的結果。



畫像背後

<!--[endif]-->7.如果你看看蒙娜麗莎的左手,你會看到首要位置的手指,他為另一個姿勢而改變了他的想法,達芬奇為此猶豫不決。

8..在紅外圖像也顯示達芬奇的籌備圖紙背後層清漆,油漆,表明文藝復興時期也人類。蒙娜麗莎衣服上的花邊

10.透明面紗顯示達芬奇首先畫了一個風景,然後用透明技術在風景上面畫的面紗。

11.左手食指和中指的姿勢有變更

12.肘因損 壞而進行過修補,是1956年一塊石頭砸在畫作上導致的。

13.左手手指沒有完成太好

14.眼角和下巴上有一個斑點可說 是一個意外,當時蒙娜麗莎生病了

15. 蒙娜麗莎在一塊天然的白楊木板上造型,此結論與推測正好相反。

以上是整理自網路中有公佈的資料

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卡農

琵琶的由來

琵琶的由來,傳說是秦朝興起而在漢朝盛行,且認為琵琶是道地的中國產物,但梨春園彈奏琵琶的抱法與南管不同;南管所用的琵琶屬於「南琶」,是仿七絃琴絃上十三音而做四相九品十三音。彈奏時以橫抱方式,是依魏晉唐宋古制而來,國樂或北管的北琶是豎抱方式。
琵琶 已有倆千多年的流傳歷史.由漢代到唐代極盛, 直到現代,經久不衰.歷代琵琶演奏家,作曲家和制作大師在實踐中不斷改進, 使音響鏗鏘美妙,富有金石之聲.演奏指法丰富多樣,表現力極強.其傳統樂曲源遠流長, 反映了各個時代的生活風貌.它是件能文能武,能古能今,能中能西的樂器.尤其是其典雅的一面, 更能使人產生共鳴,倍感親切.
最早「琵琶」是彈撥一類樂器的通稱。遠在 西元前三世紀,中國就有常柄、皮面、圓形音箱的琵琶,名「弦」。漢代亦有木面十二柱的琵琶出現。約在西元三百五十年前後,通過印度傳到中國的一種琵琶,梨形音箱、曲頸、四條弦,叫「曲項琵琶」,這是現代琵琶的前身。它吸收了秦、漢琵琶的長處改造發展,並經後人不斷改進,由有相無品增加至四相十多品,民國後,採用十二音平均律,增至六相二十四品,音域擴大。
演奏方法最初用木撥彈奏,唐代中葉改用手指,彈奏技巧經長期發展,日趨複雜,表現力益豐富。現今傳遍中國南北各地,除做為演奏、重奏、合奏等純樂器的形式出現外,在戲曲、曲藝、歌唱等伴奏樂隊中也廣泛地被應用,是我國相當重要的彈撥樂器。
 
       又名「枇杷」,撥奏絃鳴樂器,是一種早期從外國傳入的彈撥樂器,本源自古波斯(今伊朗)。廣泛用於中國民族樂隊的彈撥樂器。它的歷史悠久,積累了高超的演奏技藝及豐富曲目,成為既能獨奏,又能伴奏和合奏的重要樂器。琵琶二字,在中國古代是摹擬演奏手法的形聲字。右手向前彈出曰「琵」,向後彈進曰「琶」,是彈奏時的兩個基本手法,凡是用這兩個手法抱在懷中彈奏的樂器,在早期都稱為琵琶。
相傳漢代解憂公主曾將它帶到西域,故又名漢琵琶。晉代阮咸,以擅長彈奏此器著名,後人稱之為阮咸琵琶,簡稱為阮。如秦琴、月琴、三絃、雙清等都屬於這一系統。約在350年前後由印度傳入中國的北方,551 年前又傳到南方。自魏朝開始,琵琶成為宮庭宴樂最主要的娛樂表演。很多有名的戰爭,也都以琵琶為主角來譜寫樂曲。在隋唐時代,琵琶主要用於歌舞的伴奏,節奏鮮明,用撥子彈奏。到了宋元時代,因說唱、戲曲的興起,原來4個相位,僅能奏1個八度加純四度,音域狹窄,不能適應聲樂伴奏及器樂獨奏的要求。經歷代人民在實踐中加以改進,吸收了漢琵琶的優點增設品位擴大音域。演奏形式由橫彈改為豎彈;棄掉撥子,用手指彈奏,大大提高了琵琶的表現力。近年琵琶已發展到六相廿四品,具備十二個半音,方便轉調。音量大小適中,音色純淨而飽滿。
琵琶曲有大曲、小曲之分。大曲亦稱大套,它的結構形式可分3種。第1種是多段形成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描寫單一的內容。第2種是由幾個小曲聯成一套,所聯的小曲可多可少。如<陽春古曲>是由<大十樣景>、<小十樣景>等 10個小曲加一段<尾聲>組成。第 3種為<龍船>的曲式,長期流行在民問,為歷來琵琶譜所不載。其法先在琵琶上奏一段摹擬鑼鼓節奏的音調,然後接奏一曲琵琶化了的民歌;再奏一段鑼鼓,再接另一曲民歌。如此交替進行,長短不拘,視演奏者加工民間歌的多少、時間的長短而定。過去彈詞藝人中書彈琵琶者,往往在書場中以此為開場,吸引聽眾。
琵琶曲中,大曲有文武之分。文套宜於表現文靜細膩、柔和美妙的情趣;武套適於表現威武雄健、豪放爽朗的氣概。華氏(琵琶譜)中的小曲亦有文板、武板之稱,文板大都是指慢板,曲調比較文靜而秀麗;武板是指快板,曲調流暢活潑。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琵琶

琵琶:是彈撥樂器,初名批把。琵琶的由來,傳說是秦朝興起而在漢朝盛行,且認為琵琶是道地的中國產物,但梨春園彈奏琵琶的抱法與南管不同;南管所用的琵琶屬於「南琶」,是仿七絃琴絃上十三音而做四相九品十三音。彈奏時以橫抱方式,是依魏晉唐宋古制而來,國樂或北管的北琶是豎抱方式。
詳細點的:

琵琶是我國古老的民族彈弦樂器...
在現代「琵琶」這的名稱只限定指一種一定的彈弦樂器而已...
但是...在古代所謂的「琵琶」卻是好幾種型製的彈弦樂器的統稱...
在我國古代秦、漢、隋、唐這段期間裡不論是木面的或皮面的、
弦數多的或弦數少的、共鳴箱圓形的或梨形的、
長柄或短柄...全都稱之為「琵琶」....